紫金城 茶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不開放註冊
123
返回列表 發新帖
樓主: 紫薇恒菁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紫砂泥料玩賞淺談---茶碗公

[複製鏈接]

0

主題

2

聽眾

6

積分

堂客

Rank: 1

21#
發表於 2009-10-31 11:14 |只看該作者
很好的学习资料。
22#
無效樓層,該帖已經被刪除
23#
無效樓層,該帖已經被刪除
24#
無效樓層,該帖已經被刪除
25#
無效樓層,該帖已經被刪除

88

主題

9

聽眾

2918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紫金勋章 慈善勋章

26#
發表於 2010-9-24 15:26 |只看該作者
本文的主导是玩~不能太认真,好心得。
行无疆 赏无界

22

主題

2

聽眾

481

積分

堂客

缘由天定随遇而安,相是心生百面 ...

Rank: 1

27#
發表於 2010-9-28 05:34 |只看該作者

此文的道理有很多。。。

要慢慢消化。。慢慢领悟。。。。。不过先谢谢楼主还有作者。。。

14

主題

2

聽眾

343

積分

堂客

Rank: 1

28#
發表於 2010-10-2 09:31 |只看該作者
学习。

紫砂原矿料,还要采用明清以来传统的炼泥和配泥方法,才有利于保留纯真的“紫砂味”。
虽说,“玩壶不是玩泥,好壶一般也不用烂泥”。但是,原矿料只是讲究了原料的来源,只是原料“真”还不够;比如长江刀鱼,原料很好,只宜清蒸;用糖醋烧,浓油赤酱,那就完全没有味道了。
原矿料在露天日晒雨淋,可溶性盐和一些矿物就会“洗掉”。矿石的自然崩解,随着冰霜雨露、四时变迁,那种自然力的缓慢的作用,不是用迅捷的机械粉碎所能够模拟的。买一份再贵、再好的快餐,也不可能吃出佛跳墙的味道、或者(如果不能那样奢侈的话)家常的“腌笃鲜”的味道。
泥料的“陈腐”,不仅是指泥料炼成后的“泥条”要囤积陈腐,也应该包括这种原矿料在露天的数个寒暑的晾摊。
室内保存或者袋装的成堆的矿料,未经上述处理,直接机器粉碎调和成泥,也难以得到紫砂的原有的质朴和烧成后如玉般的内敛。不好玩。以至于,为了避免生坯的盐析现象所导致的“花泥”,要在其中加入碳酸钡。
传统的陶手,熟知炼泥和配泥的方法,其准备泥料和制坯、成壶,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。后来逐渐有分工,有泥户炼泥出售、做壶的买泥做壶。那么,如果炼泥者也能尊崇古法,这泥还是能够体现传统紫砂的风韵。如果大量地、成批地机械制泥,“省略”必要的耗时、耗力的工序,甚而加入金属氧化物使成品更加“漂亮”,这样的泥,即使是用上好的原矿料制备,其味道也完全变了。
因此,经过自然崩解成小颗粒的原矿泥料,要由陶手本人或者炼泥者,根据壶的表达的需要,以合适的颗粒级比、简单粉碎,或者几种原料相配,乃至调砂、造砂、抽砂,等等手段综合应用,以使泥料达到美好的表现力。这个过程,就不是大批量机械制备泥料所能够达到的了。史上大凡是紫砂名家,没有不会自己炼泥、配泥的。现在号称自家秘制泥料的人,多如牛毛,可是,谁能够相信,他们真的都会去拿榔头敲、拿石磨去粉碎、拿棉布去过滤?整体上,在丁山这样的传统炼泥、配泥方法,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才有些许“残余”。
泥料的粉碎,要用传统的石磨粉碎,颗粒大小不一、极其丰富。粉碎完成,如果讲究一点,还要用水进行反复澄练。这样出来的泥,烧成的壶,有“土”味,质朴,大方,从从容容。

现在,我们更注重的往往是外在的东西,壶,一定要光艳、漂亮、规矩、平整、无任何“瑕疵”。因而,酸洗去铁质,加入金属氧化物改色、增加“水色”,等等做法,无所不用其极。无非想让紫砂器物看起来“更加漂亮”。传统的味道,正在逐步丢失。泥料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环节——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丁山制壶者万千,其中必有人也注重上述这些问题。然而,时势使然,经济、效益、市场趋向,种种因素导致现今的这种状态。你要恢复那种繁琐的古法,能养活几个人?螳臂岂能挡车?陶手要有那样的耐心和对砂壶技艺的热忱和忠诚——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使命感,在现今的时代,确实是难以保持了。

紫砂壶是农耕文化下的产物,是一种手工艺。那种工序和系统方法的传承,是非常讲究“原汁原味”的。包括龙窑的烧造,“火里求财”,也是完整的工艺程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。煤气窑有明焰,有窑烧气氛的变化,尚可接受。现在普遍采用电窑,精确控温,反复烧制多遍,一味强调烧高温,也是走入万劫不复的误区了。紫砂虽一容器,细细品味,还是要看制作者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有多少?工艺过程是否完整、是否有来由?是否经得起推敲?

现在的壶,解放后、工业化、工厂化以后大批量“生产”的壶,也是社会的进步,生产力的提高,效益的驱使。不能说它们不好。时势使然,“青山遮不住、毕竟东流去”。就像昆曲京剧,再优雅、再耐人寻味,这样的好东西,也会逐步消亡的。

很多人喜欢老壶,尽管工粗、不"漂亮",但是有“味”,或者说有“老味”。现在铺天盖地的壶,新的时候很使人惊艳、明针一流,光洁异常。可是,用死了、用过多少年,它还是这样光整、机械、少变化,它会变得“旧”一些、火气少一些,但是不大可能,在多年以后呈现出我们在明清乃至民国的砂壶上看到的那种“老味”。

谁说玩“壶”不是玩“泥”呢?

12

主題

7

聽眾

501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紫金勋章

29#
發表於 2010-10-14 23:58 |只看該作者
慢慢的品,慢慢的学. 感谢.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不開放註冊

   

GMT+8, 2024-4-28 09:59 , Processed in 0.474964 second(s), 27 queries , X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 Theme by Jeavi.
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