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金城 茶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不開放註冊
樓主: 悠哉

方器的线条讨论

[複製鏈接]

2352

主題

202

聽眾

1萬

積分

堂主

Rank: 13Rank: 13Rank: 13Rank: 13

总舵手

發表於 2006-12-12 05:05 |顯示全部樓層

leeyale:

想必大傢都看過暸,貼上充數)
        在紫砂陶器皿中,方器與圓器是占主要部份的二種,曾經有一位研究紫砂陶的專家,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:「先有方壺,還是先有圓壺?」他的觀點是先有方壺,認拍打成型技法也就早存在了,到底誰先孰後,尚無定論,但紫砂方形茶壺的問世,可以追朔到很早以前。羊角山龍窯址殘片復原物,就有六角形執壺;揚州博館藏時大彬制的壺是六方壺,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時大彬的紫砂胎包漆四方壺。在以後的各個時期,都有紫砂方壺留傳至今,更是不以勝枚舉。
        以下就以個人的體會,對一些經遇到的問題與同好探討與交流。
        方壺的成型方法,大體分為二種。一種是傳統的手工鑲接成型;一種是用模具成型。全手工鑲接就是用泥片鑲接。堆砌成所需的形狀,包括有附件。模具成型主要是指壺身的擋坯及附件的印製。其實紫砂壺製作使用模具,已經是有年代的了,我曾看到過邵元祥六角棱形壺及陳蔭千竹節壺的壺嘴,就有用模具印製後,二片合攏而成的。只不過當時的模具,不是用石膏製成,而是用紫砂泥燒制。手工鑲接與模具擋坯,二者相比較,有哪些區別呢?一般手工鑲接成型的產品,精神飽滿,挺拔有力。而擋坯成型的就顯得力度不足,因為手工成型後鑲接到拍打整形,都是在坯體外部用力,使泥料的礦物組成和顆粒堆積越做越緊密,抗變形力就強。而模具成型,為了適應擋坯,泥料相對於比手工成型軟一些,又是壺體裏面加力,使之與模具吻合,就會使顆粒結構疏鬆。雖然同樣要經過拍打整形,但已經留下了變形的隱患。當然也不是一概不能用模具製作方壺,務因造型而論。簡單地說,直身筒的、銳角的用擋坯成型,效果一般不會好,轉折部位乏力。如果是鈍角的,帶弧曲線的造型變形就小。甚至有的造型用擋坯成型的效果比手工要好也是有的。總之,高檔產品用模具製作,應該以不影響產品的品質為前提,設想一件高檔產品,如果留有明顯的模具痕跡,豈非大煞風景。
        角線的處理:一般形容方壺的辭彙總是剛勁、挺拔、端莊大度、規整有力,就像是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男子漢。而方壺的角的處理是表現茶壺氣度的重要因素。我曾經把角的處理比為烹調的的運用,至今我仍然這麼認為,就像銳角與鈍角法以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。一個造型,為根據設計構思的意圖,決定角的處理。銳角一般表現清秀、俐落;鈍角則是渾厚穩健。有人認為,鈍角或圓角失去了方壺專有的韻味,這是一種誤解,寓圓于方則別有情趣。手工成型的圓角其實要比銳角難做,而且非經驗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渾厚的圓角的,這是我的體會。至於有的角峰利無比,有的角上挾出面,這是因各人的喜愛而作,不能強求一致。
        口蓋最難做:選壺都要挑選口蓋平整,調轉緊密的茶壺。方壺有長方、四方、六方、八方等幾種基本形狀。蓋頭大致分為嵌蓋、壓蓋,又有平蓋、虛蓋等區別。依我的體會而言:八方、四方壺蓋比六方,長方壺蓋難做,而嵌蓋要比壓蓋容易一點。與圓壺相比,方壺口蓋的變形要大得多。收縮時嘴把的拉力共性,而方壺有角有個性,角又一定比牆厚是特殊性,產一收縮不一致。在製作時方壺與圓壺也有明顯的不同,圓壺以圓心為中心,使用工具時無頭尾之分,用力比較能夠達到均勻。可是製作方壺在使用工具時,必然有起頭收尾,然後再換一面的順序。有力就較難保持一樣用力不勻,實際也是變形的一個因素。做壺蓋、蓋片、虛片、子口(唇)相互之間軟硬搭配一定要掌握好。而這個軟硬關係,並非一成不變,又沒有明確的標準,全憑手感及經驗。嵌蓋與壓蓋不一樣,因蓋內結構差異,也必須有不同的處理方法,稍有疏忽,就要變形。就是在焙燒時,由於口蓋過緊,妨礙了口及蓋的自體收縮,也會變形,要想做好把口蓋緊密又平整,且不加整修的茶壺,其實是很難的。所以就難免會有口部及蓋頭有窯外整修的痕跡,現在有的為了消除窯外整修的痕跡,採用再焙燒,窯場上有句俗話:「火裏求財」,往往整修痕跡消除了,而別的問題又出現了。諸如起泡、落渣、鐵質甚至開裂等。
        平口面的下陷:在紫砂壺中,無論圓壺還是方壺,採用平口面嵌蓋做法的還是比較常見。但是有的作品看起來口平面下陷,這是由於視力錯覺的原因,平的看起來下陷,真的看起來凹進,製作方壺就必須把視力錯覺考慮進去。平口面下陷,主要原因是沒有用好輔助工具。我們稱它為瓢只。在製作過程中,少不了拍打。在拍打底部時,口部沒有用瓢只墊好,那本來就飽滿的口部就會與轉盤一樣平。凹陷下去以後,就不會鼓起來。圓壺也是同樣道理。
        鑲接或堆砌的痕跡:鑲接及堆砌,稀泥是黏合劑。鑲接成角的痕跡,銳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。鈍角、大圓角的就容易出現,這是因為泥片在合攏時有的空隙相對較大。而這個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彌補。雖然在製作時,要用力的夾、拍,但泥片與稀泥的顆粒緊密度不一樣,經過焙燒後,總會有一點痕跡。泥片堆砌的痕跡也是如此。譬如身筒齊平的假底及准片,就會有這種情況。為了減少堆砌的痕跡,盡可能採用泥片內嵌的方法。但是並非所有造型都可內嵌,所以無論老壺或新壺都有這種現象。而且有這樣一個規律,泥料越細,痕跡越明顯。當然,壺身與堆砌上去泥片的軟硬不和,也是一種原因。
        灰爆與雜質:灰爆或稱爆砂。一般在調砂或鋪砂產品上出現。因為砂粒是選用紫砂原料較硬的本山綠泥礦土,經粉碎加工而成的。如果在加工過程中,混進了一小塊石灰石,經過粉碎就成了幾百幾千顆小粒子,肉眼根本分辨不出(攤曬原料的場地是水泥地極易混進)。石灰石經過高溫成了石灰,當它吸收了一定的水份就膨脹,形成了灰爆。雜質,一般是指鐵質及其它混入泥料中的雜物,甚至細小到筆毛、頭髮。經過焙燒才會暴露。其中鐵質較為常見,鐵質分兩種,一種是原料加工時機械的磨損,雖經吸鐵程式但未除盡。一種是礦土本身含有的。如紅泥,含鐵量本來就較高,礦土的外面附有一層鐵銹樣的物質,如果在練泥前沒有清除乾淨,就帶進泥料中,經過焙燒就成了小黑點。這些在製作過程中都是極難發現的。非要經過焙燒,甚至使用了一段時間後,它才珊珊遲來,給作品留下一點遺憾。
        以上所述,是就收藏家、業者所提出的一些問題,根據我的實踐體會及經驗,談一些看法,一家之言,還望方家指正。
順着水走能找到大海

2

主題

1

聽眾

1073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紫金勋章

發表於 2007-8-29 20:10 |顯示全部樓層
好有深度.

2

主題

6

聽眾

1295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紫金勋章

發表於 2011-2-28 15:34 |顯示全部樓層
学习

0

主題

2

聽眾

21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發表於 2011-3-1 13:24 |顯示全部樓層
45#
無效樓層,該帖已經被刪除

18

主題

3

聽眾

10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發表於 2014-3-2 23:10 |顯示全部樓層
有深度,有高度。学习了

0

主題

2

聽眾

0

積分

堂上貴客

Rank: 5Rank: 5

發表於 2014-6-16 17:57 |顯示全部樓層
学习,好贴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不開放註冊

   

GMT+8, 2024-4-19 08:13 , Processed in 0.484888 second(s), 25 queries , X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 Theme by Jeavi.

回頂部